配资炒股门户网站 搞好关系最好的方法,不是会说话,而是——
配资炒股门户网站
走进咨询室时,燕看起来就像个标准的“社交达人”。
精致得体的妆容,恰到好处的微笑,边打招呼边坐下的一整套动作都很流畅自然。
我几乎立刻就能想象出她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的样子。
没想到,她恰恰是因“社交达人”这一面选择走进咨询室。
她搞不清楚,为什么明明更喜欢一个人待着的自己,总会在社交场合上表现得无比活跃。
结果,今天就莫名“失控”了。
燕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,一直在“渴望独处”和“惯性社交”的夹缝中反复拉扯。
当一个人反复陷入同类的困境时,或许是在提示我们,TA的潜意识中有我们未能清晰或解决的冲突。

“社交达人”的“社交恐惧”
让燕决定走进咨询室的契机,是今天差点搞砸了的合作。
“我差点搞砸了合作,”她开口,手指无意识地绞在一起,“今天我们部门和大客户对接一个重要项目,客户突然又提出了不太好处理的新要求。我想缓和下尴尬的气氛,就给客户续水,结果水杯倒了,水漫了出来,他的电脑进了好多水……”
她顿了下,声音更低了:“再后来,听到了好多声音,我都不记得了,整个人就像被冻住一样,在那傻站着,完全无法思考。还是领导让我先离开会议室,我才慢慢缓过来……”
我向燕提问,进一步挖掘她的需求:“可能你不太了解,心理咨询并不解决现实问题,更多关注的是由现实问题引发的内心的一些冲突及情绪和感受。所以,推动你来咨询的具体是什么呢?”

燕:“我也搞不清楚。我其实是有点社恐的。但有时候,比如这次,其他同事都没动,领导也没让我去给客户续水,我却还是表现得很积极。我经常这样,外人都以为我是社交达人,其实我根本不是。”
我:“你经常这样?”
燕:“嗯。家里、公司或其他集体活动,我总是最活跃的。但其实我并不想这样,更多时候我想一个人安静地待着。”
在咨询里,很多来访者表面上被某个具体问题困扰,但背后背后往往有着更深层的心理动因。
燕也一样。
她明明是有点社恐的人,为什么会发展出与内心感受完全相反的行为模式?
我继续引导:“听起来,你察觉到自己并不喜欢社交,还有些社恐。但又经常表现得喜欢或擅长社交。我挺好奇的,能告诉我,做社交达人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吗?”
“什么意义,我还真没想过。”沉默了几分钟后,燕又说,“我突然想到了我妈”。
随后,我们一起回溯了燕的成长经历。
燕的父母在一个单位,爸爸性格较内向,比较顾家,下班后基本都是直接回家,很少和其他同事有工作以外的联系。
在她更早的记忆里,爸爸会在下班后陪她玩,妈妈则做家务。
那种温馨的感觉让燕至今都难以忘怀。
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,这种“温馨”就被父母的“不断争吵”取代。
妈妈本来是单位里的核心岗位。
但后来,妈妈和单位新来的领导有了矛盾,回家的脸色一天比一天阴郁,就像一个行走的火药桶,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爆炸。

燕和爸爸都尽量小心翼翼,让着妈妈。
终于某天,妈妈被调岗了。
妈妈大哭一场后,和爸爸大吵,说因为他只知道埋头干活,不会来事儿,让她在单位受欺负。
一开始,爸爸还忍着。
可随着怨言不断升级,爸爸也开始回击,“搞关系”成了燕那时听得最多的词。
印象最深的一次是,她语文考了全班第一,以为能让爸妈高兴高兴。
爸妈开始倒是挺开心的,后来妈妈看到爸爸高兴,就冷笑着刺了一句:“光成绩好有什么用,不会搞关系,就是个书呆子。”
燕知道妈妈不是针对她,但那刻还是非常难过。
就好像,在这个家里,努力得来的成绩没什么价值,得不到妈妈的认可,“会社交”才是更有价值的。
这是燕记忆里,最早的“必须会社交”的场景。
继续往深里探索,就能找到让她产生“矛盾感”的原因。

达人的面具,
可能是在保护自己
我:“妈妈的认可对一个孩子来说多重要啊。你还记得那时,感觉到没有被妈妈接纳时的感受吗?”
“很难过,也很害怕。因为我也不太会和同学搞好关系。”说完,燕低下了头,右手用力地抓着沙发。
那一刻,我深深地感受到燕的伤心,以及对被拒绝和受伤的恐惧。
为了得到妈妈的认可,并试图通过表现得擅长社交来重获家庭的和谐。
燕开始扮演起“社交达人”的角色,制造一种“我不需要别人的认可,我反而能给予他们认可”的错觉。
每天下课,她总是主动帮老师擦黑板,为班级积极做事,帮助同学,热情有耐心。
渐渐的,她成为了老师和同学眼里公认的“性格开朗,乐于助人”。

但燕的内心时常觉得好累,也有种莫名的空虚感。
因为她更像是在完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,带有“强迫性”色彩,内心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。
心理学上,燕的行为是一种角色化性防御或是反向形成的生存策略。
这是一种通过与真实感受不同的方式,以“固定人设”与人互动,以此来回避既渴望被认同又害怕被拒绝的内在冲突。
比如,燕的内心体验是:“我害怕别人,我觉得自己不够好,我想躲起来”;
可她的外在行为却是:“我必须表现得热情、自信、迷人,主动招呼每一个人”。
通过这种“反向操作”,她既能掩盖自己无法接受的“社恐”的一面,又仿佛能借此告诉自己:“看,我根本不害怕,我能做得比所有人都好。”
这种防御机制曾经帮燕度过了成长中的困境,让她免于面对“不被认可”的痛苦,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她的焦虑;
但同时,她真实的自我也渐渐被压抑了。
成年后,这种策略已经不再适用,反而会成为她心理负担的来源。
就像一个人一直穿着一件不合身的衣服,起初是为了保暖或保护自己。但现在,这衣服已经变得过于紧绷,开始限制这个人的行动。
今天这场“差点搞砸的合作”就是因此出现的:
当燕感觉到合作进展不顺时,内心的焦灼让她觉得自己必须主动为缓和气氛做些什么。
于是,她用见诸行动的方式(给客户续水)来缓解焦虑和不安,结果弄巧成拙,引发了更剧烈的内耗和自我怀疑。


达人和社恐,
你不必“二选一”
在咨询中,我带着燕通过回溯她的成长经历,让她看到:
自己的内心冲突是怎样形成的,具体是什么,为什么会启动“表演”和“反向形成”的防御方式来应对冲突。
同时,也引导她看到这个策略的代价:
疲惫、孤独、真实自我无法被看见的痛苦,以及“达人面具”可能被揭穿的持续性焦虑。
然后,再把工作重点转向帮助燕重新联结自己被压抑的真实情感和需要。
让她在咨询室这个安全的环境里,慢慢接触和表达面具底下真实的情感:
对被拒绝的恐惧、羞耻感、或许还有未被处理的早年创伤,这是与真实情感的链接的过程。
最终,逐渐实现“社交恐惧”和“社交达人”两个自我面向的整合。
在探索中,燕看到“社恐”的部分在替她表达,她需要真诚的链接、需要边界、需要自我关怀;
“达人”的部分则在告诉她,她渴望爱、肯定、害怕被抛弃、指责。
它们不再非此即彼。
也就是,她依然可以拥有良好的社交技能,但可以选择性地使用,并且能在觉得疲惫时,允许自己退缩和休息,而不是感到强烈的自责和恐惧。
真正的改变发生在内心冲突被意识化时,也就是所谓的“发现真相”。
当每一个想获得成长的来访者能够“看见”隐藏在内心的冲突,并更深地理解自己,这本身就是走向整合的第一步。
现在的燕,在聚会时可以允许自己不去成为焦点,安静地和自己待一段时间。

她不再被“必须会社交”的念头控制了。
我问她:“这种新的改变让你体验到了什么?”
“自由和真实。当那个场合需要我社交时,我就把自己的社交技能启动起来;当我觉得累时,我就把机会给别人。这样的我,反而能更真实地和他人连接。”
说完,燕爽朗地笑了起来。
那一刻,咨询室似乎也明亮了起来,好像有道光照了进来。
是的。
你可以喜欢热闹,也可以喜欢安静;可以主动聊天,也可以安静倾听;可以积极应酬,也可以拒绝别人。
这是因为,你本身就很有价值——不是“会社交的你”有价值,而是“真实的你”有价值。
不用演,不用逼自己,做你自己就够了。
作者:心理咨询师刘莎莎
编辑:小西
图源:图虫创意、Unsplash
注:为保护来访者隐私,相关信息已做文学化处理

刘莎莎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注册心师,中国心理学会会员,从业时间超8年,服务时长超11000+小时。
她擅长通过经典精神分析、心理动力取向和表达性艺术治疗等技术,帮助来访者解决个人成长、无价值感、抑郁焦虑等问题。
为鼓励求助意愿,刘莎莎老师特地开设3个买一送一的优惠名额,原价1300元/2次的咨询,现仅需325元/次!
点击下图预约,刘莎莎老师和你一起
↓找到自己、成为自己、忠于自己↓
为了获得爱和认可,我们发展出某种人格面具,却最终与真实自我失去了联系。
这种防御策略曾经帮助我们度过困境,但当它变得过于僵化,就会带来新的心理困扰。
如果,你在生活中也有“戴面具”的疲惫,想给自己一个机会探索内心世界,找到更真实、自在的生活方式,又想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,不妨试试壹心理的「买一送一」咨询优惠,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↓
佰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